中國“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驗收 潛深達4534米
文章來源: | 發布時間:2017-12-01 | 【打印】 【關閉】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中,“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正式完成驗收,驗收結果顯示潛水器總體性能優秀。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11月上旬開始進行驗收,經歷了包括拆卸檢驗、通電檢查、目視檢查、著色探傷等在內的一系列檢測,重點檢查潛水器在經歷了海上試驗、特別是多次最大設計深度下潛后的技術狀態。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 胡震:海上試驗完成以后檢測表明,我們的潛水器總體性能是非常優秀的,同時它的作業能力也是非常棒的,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個就是我們在海試階段,其實在大深度下就是1000米以上的深度,特別4500米都能實現連續下潛,就是我今天下完了,明天繼續下。而且在水下的時間,也是可以超過十個小時,這個也體現了它的是總體性能,還是非常穩定可靠的。
“深海勇士”號是我國繼“蛟龍”號之后,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今年夏天在南海進行了為期46天的海上試驗,高頻率下潛28次,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534米。海試共完成388項測試,潛水器上設備工作穩定、可靠性好。
記者獨家下潛揭秘“深海勇士”試驗過程
水池訓練 心理體力多重考驗
“深海勇士”的研制,在總裝聯調之后,要首先進行水池試驗,之后再到海上對潛水器性能進行測試。在“深海勇士”的試驗過程中,央視也爭取到機會,能夠首次獨家在試驗階段就跟隨潛水器下潛。為了最終在海上試驗中能夠有好的表現,記者提前在水池試驗階段就開始進行長時間訓練,并通過視頻獨家記錄了相關過程。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央視記者董彬的鏡頭共同去體驗這個過程。
對潛水器來說,在海上試驗之前,要經歷在水池的試驗過程。這個過程,對潛水器的試航員們來說,也是熟悉潛水器操作,掌握相關設備使用的過程。今年6月份,我也和試航員們一起,進行了水池訓練。
央視記者 董彬:我現在所在的是無錫中船重工702所的專用測試水池,在我身后現在正在進行的是潛水器又一次下潛之前的準備,今天是潛水器的第39次下潛,在經歷了之前的一系列理論培訓之后,今天也是我第一次要坐在潛水器里真正地進入到水池進行一次下潛。
下潛前的一項項準備工作完成后,才能夠進入載人艙。由于潛水器內部是通過氣瓶提供氧氣,在進艙之后,檢查供氧設備是首先要完成的工作。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試航員 張偉:我們正常氧源是這個一排,然后應急開放式(氧源)是五排,應急面罩是一排,所以我們正常是從這個正常氧源到應急氧源依次往下使用。
載人艙的密封程度,在水中直接關系著人員安全,封閉艙口蓋,也是在下潛之前需要仔細確認的環節。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試航員 張偉:先把它拉下來,把這兩邊的銷子給固定好,銷子給固定到位。然后進行旋轉,把艙口蓋給壓緊,最后用這個塞尺來測量這個四周的間隙要均勻。
央視記者 董彬:現在我們看外面的情況,跟剛才不一樣,我們現在已經進入水了,整個的這個過程非常平穩,其實對于我一個第一次坐著潛水器下潛的人來說,真的是沒有想象,原來入水其實是一個非常平穩的過程,沒有任何的感覺。
各項測試均模擬海試需要
在水池的下潛訓練,所有內容都充分模擬海上試驗當中,潛水器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在這其中,下潛人員之間相互配合對潛水器進行操控,以及主駕駛對機械手的操控能力,都是訓練當中的關鍵。
根據試驗流程,此次的下潛要進行原地回轉、定深定向定高航行等一系列測試內容。
央視記者 董彬:跟剛才有一些感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稍微覺得,整個的潛水器它是在有一定速度在動了,現在能聽到外面有水聲。現在這是我們從觀測窗看到的水下的畫面,水里確實是比較渾,但是在轉圈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水泡不斷地從潛水器兩邊出現。
潛水器在水池測試的內容,也是在考慮海上將會面臨的實際需求進行設計的。
張偉:因為我們可能在海下會遇到這樣的這個工況,需要原地回轉的,所以我們潛水器就具備這個原地回轉的這個功能。
在選擇了合適的位置,潛水器在水池底部坐底,開始了機械手的操作訓練。
央視記者 董彬:現在張偉正在艙內操作機械手,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是艙外機械手的一個運動。艙內和艙外的機械手其實是一個一比一的關系,艙內的機械手其實是艙外機械手的微縮版,但是各個關節跟艙外的機械手都是一樣,所以這樣艙內的操作人員也會比較方便的操作艙外的機械手,現在它已經夾起來了一個軟繩。
張偉:這個主要就是要訓練機械手的精細操作,因為我們通過這個畫面也可以看得到,但是它這個空間感不是那么強。我們要訓練這個主手和從手的協調動作。
在完成了當天的試驗內容后,潛水器順利返回水面,通過吊車從水池中重新吊放到臺架上。下潛人員要在返回陸地后,第一時間進行相關心理和身體指標的測試。
央視記者 董彬:在整個測試的過程當中,其實不僅是對潛水器性能的一個測試,我們很重要的一點,其實也是對下潛人員的一個自身素質和自身狀態的一個測試,這個也是為了我們之后,能夠總結出一套系統,對于潛航員的培訓有更多的幫助。
海上下潛:記錄與觀察同步
水池試驗的一系列科目,都是圍繞海試的實際需求進行設計的。從9月16日海上試驗開始,潛水器一直狀態穩定,表現出色,這也使得海試隊決定,央視記者可以跟隨潛水器在海里進行下潛。這也是中國載人深潛團隊,首次允許記者在海試階段進行下潛。
2017年10月1日,“深海勇士”海試的第27次下潛。在下潛之前,潛水器的兩位副總設計師給我講解了本次下潛的任務,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 葉聰: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觀察,然后協助這個潛航員,保證設備和你們的安全。第二個這次下潛有很多作業的內容需要你去記錄,你要適應操作的手柄。
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 楊波:這個DVL就是多普勒測速儀。在這里面有一個數據叫對底高度,一般是在對底高度150米左右的話,這個值就會顯示出來,這個的參數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在水下進行這樣一個觀察,并且及時與潛航員進行一個溝通。
走在從指揮部走到潛水器旁邊的路上,朝夕相處的海試隊員都在為我加油鼓勁。當我來到潛水器旁邊的時候,下潛前的相關準備都已經準備就緒。
央視記者 董彬:我等一下是要從接近船尾的這個位置,然后進到潛水器里面,其實現在潛水器是正在往外開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今天跟我一起的主駕駛張偉已經在里面去做一些準備了。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在后甲板上是一個非常忙碌的過程,進行一系列艙內和母船的通訊檢查確認后,海上的下潛正式開始。
央視記者 董彬:(我所在的)右舷的一個位置,而這個位置其實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去看我們在這上面有的這種各種各樣的攝影攝像設備在水下的一個表現,這個其實是我這次下潛最主要的一個工作之一。
海上下潛:水中光線變化明顯
潛水器逐漸下潛,從觀察窗向外看,風景也在不斷變化。
央視記者 董彬:外面目前的一個情況,通過肉眼來看,真的是蔚藍的顏色,而且有陽光,波光粼粼的,能通過水面透下來,形成一束一束的光柱,感覺是特別奇妙的。剛下的時候,有一點這個晃動的感覺。
張偉:現在在水面還是有些晃,只要深度達到十米以上,就基本上感覺不到什么。
央視記者 董彬:現在我們要記錄一下正在下潛的GPS位置,這個也是每一次下潛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記錄的一個點,這個數據其實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下潛的參數之一。
潛水器下潛的速度,大概是每分鐘40多米,隨著深度不斷增加,潛水器外面的光線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央視記者 董彬:現在我們正是下潛到一個快180米左右接近于200米的這樣的一個位置,但是看窗外的情況現在已經是比較漆黑的。如果不開燈的話,其實看外面是一個很難能看到的,但是坐在艙里面的感覺確是比較好,因為剛才在水面相比,現在在水下已經完全沒有晃動。
海上下潛:見聞奇特 經歷難忘
不同深度的海洋生物都長什么樣?坐在潛水器里下潛到一千多米的海底又是怎樣的感受?
隨著深度不斷增加,透過觀察窗看出去,各類奇特的海洋生物逐漸變得多了起來,星星點點的浮游生物,水母,游動迅速的紅色小蝦陸續出現在視野中。潛水器在預定位置平穩坐底后,各類體型“龐大”海參不斷映入眼簾。
央視記者 董彬:這個就我們這一次的4K高清的攝像機拍的畫面,剛才找張偉抓起來的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在左邊的機械手,整個操作的過程,其實是我們把焦對到了非常近的位置,然后近距離地去拍攝,整個抓的過程,這次是非常干凈利索。
隨著深度的增加,潛水器內外的溫差變化,也在觀察窗的玻璃上留下了痕跡。
央視記者 董彬:水下的溫度跟水面上的溫度其實是不一樣的,越往下走由于陽光也射不進來,所以下面的溫度其實是會比較低的。玻璃旁邊的這樣的一個位置,已經有冷凝水的出現了。
在完成了試驗任務后,潛水器開始上浮,隨著距離水面的高度越來越近,艙外的海水也開始明亮起來,但是重新回到水面,卻經歷了整個下潛過程當中最晃的一段過程。
央視記者 董彬:在潛水器里面在等待這個在水面上等待的過程,其實是晃動最嚴重的過程,我們也可以通過上面的這些數據,縱傾和橫搖的數據在不斷地變化,也可以看到其實現在晃動地幅度也是很大的。
在經歷了大概10多分鐘的等待之后,艙外螺旋槳的聲音越來越近,這是母船逐漸靠近我們的信號。在潛水器重新被吊放回母船之后,我們三位陸續走出載人艙,在甲板上,等待我們的是一場海試隊員們精心準備的特殊儀式。
央視記者 董彬:載人深潛界的一個傳統,從美國的埃爾文號開始就延續了這個傳統,就是每一個新下潛的潛航員,在到達他們的新一個深度的時候,都將進行一次澆水禮。
四個多小時的水下歷程,最深到達水下1057.5米,11次遇到生活在水下1000多米的海參,獲得海洋生物樣品2只,海底沉積物樣品2管,測試多部水下攝影攝像實際使用效果,這是央視記者首次在海試階段跟隨潛水器下潛的成果。能夠在海試階段進行下潛,也充分證明整個研制團隊對潛水器性能有充分信心。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 胡震:下潛的所有的內容,都是能夠按照我們設想的要求來實現,這是海試的這次4500米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潛水器表現非常穩定。經過我們協商,覺得這個潛水器已經具備了應用的一個技術狀態,所以我們才會同意你繼續參加這次下潛。
來源:央視新聞 原文鏈接
Copyright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備案證號:瓊ICP備13001552號-1
瓊公網安備 46020102000014號
地址: 三亞市鹿回頭路28號 郵編:572000 網站維護:深海所辦公室 郵箱:office@idsse.ac.cn